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记我的导师吴纯素教授
作者:曹经倩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由专科学制升级为本科学制,并于同年招生。有幸成为原化工系腐蚀与防护专业的首届大学生,我倍感自豪。大学期间,许多专业基础授课老师,如无机化学张润才老师,有机化学杨若梅老师,物理化学谭席盛老师,腐蚀与防护张润保老师以及电镀理论及工艺的刘伯生老师,他们兢兢业业,传道授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了解我校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渊源历史,以及其在航空和民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后,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传道授业的老师中,记忆最深且影响我一生的,当属吴纯素教授。
学高者可传业,有德者,可育人,二者合之,方为师之典范。吴纯素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教师典范。吴教授于1952年学校创办之初,从中山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从此,他将所有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了学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是航空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在50年代表面处理专科筹建时,吴教授就是专业的开拓者。在1978年学校升级为本科教育后,作为首任化工系系主任,成为了腐蚀与防护专业的创办人。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建立了一套具有南航特色的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本科培养体系,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开设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为祖国航空工业和其它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1981年,吴老在创办的化工系第一个图书阅览室指导学生专业知识
为了培养大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化工系创办了一个属于本系的图书阅览室,是全系师生们学习和查阅资料的地方。每天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吴老师在那看书,或跟学生解疑的身影,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和老师熟悉起来,不再害怕这个严厉的系主任了。我和吴教授的接触,是从参加量子力学和专业英语两个课外学习小组开始的。两个小组均由吴教授指导,同学们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他常常用启发的方式,耐心引导同学们解决问题。直到现在,我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老师和同学们聚在阅览室里,日光灯下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
吴教授的理论教学有着鲜明的特点。从教材的选择,到讲课形式和考核方式上都有独树一帜特色,很多课程由于无合适的教材可用,他就自行编写。所编著的《电镀理论》和《金属高温氧化》两本教材,都成为本专业的经典,《电镀理论》更是一直沿用至今。吴教授虽身材矮小,但双目炯炯有神,他那神采飞扬的眼眸,生动有趣的广东式普通话语,把在座的学生都牢牢吸引住,也吸引了不少老师观摩学习。吴教授在本科生中最早采用了双语教学,全英文板书。他的双语教学,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对学生日后的文献查阅、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以及英文写作起到极大的作用,为继续深造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吴教授给首届本科生开设的《电化学理论》这门专业基础课,在内容处理上总是能够将每个理论模型化,再加以数学推导,得出结论,使我们对理论中的每一个参数和变量都有深刻的理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知识的精髓。考试环节采用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演讲和老师提问来进行,深感老师所提问题都深究到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这种教学考核方式,教会了我们一套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他对年轻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快速走上了教学岗位。
1985年,学校招收了首批研究生,吴教授又亲自制定了一套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这一年我又有幸成了他的首届研究生,继续悉心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室他亲自带领学生做实验,深究实验中的每个现象和所得每个实验数据,严谨思维,严密推导。写作时逐字逐句推敲,他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使我受益终身。吴教授自身有着很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提升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十年动乱中也从未停止过科学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发的“铝合金在含二羧酸的硫酸电解液中阳极化新工艺”在197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一直坚持带领团队做科研,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计回报,高风亮节。他是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2、3、4届理事,材料保护杂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他推荐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本校学生可免试入学读研,极大的提高了南昌航空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知名度,也使南航的腐蚀与防护专业得到了国内同行认同。他常常说:“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不重在获得一技之长,重要的是打基础,受良好学风的熏陶,使他们在治学态度和方法方面为往后的工作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直到1999年指导的博士生毕业,才完全退休,那年已70岁了。
吴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心帮助。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经常和同学们促膝谈心,和同学们讲述腐蚀与防护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前景。讲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史,从而激励同学们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热情。他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诲人不倦,在科研时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因为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我们这些学生自觉以吴教授为榜样,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地培养了自己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的好作风。
吴教授不仅学术有专功,而且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业余爱好。在课余时间或周末,他经常带领同学们打篮球、羽毛球。每逢学校运动会吴教授都会亲自到运动场为同学们指导和加油。在他的带动下,有一大批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化工系在历次学校运动会上都去得了很好的成绩。每当有重要的大型体育比赛时,都和同学一起观看现场直播,随着赛情时喜时忧,为祖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而欢呼。吴教授在我们眼中既是严师也是益友,在校期间,吴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宝贵的专业知识,我们还从他身上学习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优良品质。
2020年1月1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齐赴广州共贺恩师吴老90大寿
吴教授从教40多年,是我校腐蚀与防护专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留下诸多宝贵的经验财富,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他的学生现已遍布祖国的航空和民用科技企业,许多已成长为腐蚀与防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的甚至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在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领域起到了骨干的作用,也有的已成为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如今,已93岁高龄的老先生仍会关心专业发展,也会问起弟子的工作情况。平时还坚持看看书,听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时而回到家乡广州住住,和弟子们聚聚。作为一个老师,在学业上他是有成就的、成功的,在精神上是真正富足的、快乐的。他平日深居简出,记得他常常挂在嘴边且引以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教了一辈子书,没有什么财富,但有这么多的学生,他们就是我毕生最大的财富”。
2022年5月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