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1952年建校时创建的“热处理科”“表面处理科”“焊工科”“铸工科”“锻工科”。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航空锻造”“航空铸造”“航空焊接”“航空材料及热处理”四个本科专业为基础设立热加工系。1982年更名为材料工程系。1998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腐蚀与防护”从化学工程系调整到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为基础成立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铸造成型工艺及设备”和“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为基础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4年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6月,学校为进一步强化航空特色、加强航空学科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离、组建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在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8月,为加强材料学科建设,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塑性工程系、铸造工程系、增材制造工程系和航空热加工实验中心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新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系、焊接工程系、塑性工程系、铸造工程系、腐蚀与防护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复合材料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增材制造工程系、航空热加工实验中心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现有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增材制造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为“十三五”优势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为“十四五”优势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均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均通过国家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在江西省率先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在2021年江西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并被评为五星级专业。
学院现有“军用关键材料”和“精确成形与连接技术”2个国防特色学科。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和“航空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3.65‰。
学院现有教职工215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89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7人(正高39人,副高58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66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87.8%。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防领域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层次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青年井冈学者等国家级、省级人才50余人次。拥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焊接技术与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实践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群、航空构件先进连接技术实验教学团队、航空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等6个省部级高水平教学团队,以及航空材料加工技术江西省优势学科创新团队等。
学院在航空航天领域热加工和表面处理方面形成鲜明特色,拥有THNL江西创新中心、航空用构件热加工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江西省航空制造创新中心、教育部江西高等研究院(筹)材料与航空创新中心、航空轻质合金热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轻合金高性能精确成形与连接国防重点学科与技术研究中心、高端装备极端制造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轻量化复合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等10余个科研平台。
学院瞄准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发展,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项目40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获批江西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0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9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科研到款经费近2亿元。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秉承“崇德、敏思、践行、成材”院训,打造“真材实料”党建品牌。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全国“三下乡”优秀服务队、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江西省教育工委“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先进基层党团组织。
学院现有本科生3315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90人。学院与航空、航发、商飞、航天、民航、通航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航空工业洪都、昌飞、成飞、江铃集团等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建立30多个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每年有70%以上硕士毕业生服务于航空、国防等军工企事业单位。近三年,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连续五年接近50%。
经过73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术地位,为江西省和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特级专务唐军;“空军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获得者、原空军试飞局局长邓友明;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冉兴;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志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玉杏;航空工业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笛;四季沐歌集团总裁李骏。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对江西经济与社会、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数据截至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