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建设>详细内容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立德树人】热爱的,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记我院辅导员曾殊青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1-03-24 11:05:32 浏览次数: 【字体:

6173ad1cf1a3498a8f152251f0c57267.png

“孩子们”是曾殊青经常挂在嘴边的称呼。今年,是她担任辅导员的第12个年头。12年中,无数“孩子们”在她的关心关爱关怀之下成长,她也成为了“孩子们”心中可亲可敬可信的老师和朋友。有人问她:“为什么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这么多个年头?”。她说,对我来讲,辅导员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

回望初心,是选择,更是坚守

2004年,曾殊青成为学校高职学院的一名辅导员,这是曾殊青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的第一个职业选择,也正是因为遵从内心的这个选择,她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多。八年来,她认真对待每一名同学,经常同大家在一起交流谈心,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难题,逐渐成了同学们的知心人和好老师,也成长为高职学院的党委组织员。2012年,因为学院撤销,曾殊青调到管理岗位,先后担任招标采购中心主管、工程训练中心办公室主任。到管理岗位后的曾殊青,经常接到曾经的学生打来的电话,听着他们述说着自己的成功喜悦、痛苦忧愁,甚至家长里短。每次她都耐心地听着,在感受幸福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召唤。“或许冥冥之中有种力量,让我回到学生身边,他们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在这份牵挂与信念之下,2017年,在担任了5年科长之后,曾殊青毅然辞掉职务,选择重新回到辅导员岗位。那一刻的她,又变回了大家身边的“知心人”。

“辅导员可能是最繁琐、最辛苦的工作,但可能也是最有活力、最有获得感的工作。在这里,我能通过努力给学生力量,也能从学生身上得到力量。”

刚回到辅导员岗位,直接接手的就是2015级整个年级共14个班的502名学生。这在任何人看来,都几乎是一项近乎于严苛的工作,但曾殊青并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只要我的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于是,曾殊青迅速投入工作,利用各种时间各种方式熟悉情况。那段时间,她的办公室桌前总是围坐着学生,她的微信、QQ也一直处在闪烁状态。在熟悉了同学们的情况之后,曾殊青便马不停蹄地开展班委改选、评优评先、心理摸排、建档立卡、谈心谈话、寝室检查、随堂听课、党员发展、联系家长等一系列工作……在同学们眼中,曾老师就像一颗陀螺似的,每天都在保持运转。好几次,等曾殊青忙完了手中的活,才发现自己还没吃饭,甚至早已错过了回家的最后一班校车。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悉心浇灌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整个年级502名学子中有195人考上了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9.31%,不仅刷新了学院考研记录,更是在全校考研排行榜上牢牢占据了第一。其中,11个班升学率30%以上,7个班就业率90%以上,高分子材料专业考研率超过48.07%。面对这成绩,学生笑了,她也笑了,笑得那么开心,就像15年前她刚做辅导员时一样。

肩担使命,是承诺,更是信念

“五年之后再做辅导员,既是重‘新’开始,也是从‘心’开始”。曾殊青在心中许下郑重承诺。虽然曾做过八年辅导员,但一切都在变,社会在变、学校在变、学生也在变,要做好这个工作,不仅要有重头再来的勇气,更要有重新做好的能力,不然就是辜负学校、辜负学生。为此,她给自己定下了四个要求——“思想要活、知识要新、观察要细、心态要好”。

思想要活,要拉拢和学生的差距。“和别的职业不同,做辅导员,光有热情肯定不够,还要走进同学中间”。她是QQ群最活跃的人,也成了学生宿舍的“不速之客”,曾殊青不放过任何一个走进学生的机会,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知识要新,要跟上他们的脉动。“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自己不一定都会,但至少要懂。这样的话和同学们谈话聊天时,就很容易同频共振,达到很好的交流效果。”于是,她经常悄悄去看学生的朋友圈,熟悉他们的网络语,了解同学们的喜好。

观察要细,要认真对待每个个体。“一个学生,对班级来说可能是群体中的一员,但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则是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的希望”。她时刻关注着同学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并在脑海中给每个人建立一个“档案”,学生有什么困难,她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心态要好,要学会笑着把事情做好。“情绪会感染学生,只有你是阳光,他才不会有阴天。”工作之余,曾殊青经常翻看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她常说:“教师最大的职责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自我调试、缓解压力的能力,并用豁达的心胸去包容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点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

“你不累吗?”深夜,看着灯光下曾殊青因照顾生病的爱人、读书的孩子、年迈的老人而疲惫的身影,她爱人几次心疼地问道。“累啊,可累得开心。”那一刻,曾殊青笑得像个孩子。在困难面前,她从来都不会退缩,因为支撑她的不是一股热情,而是一种承诺、一种信念。

“为一句无声的诺言,默默地跟着你这么多年。当你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难言,总是全心全意地出现在你面前。”歌词的内容,既是她对学生付出的写照,也是同学们对她的承诺的回馈。重回辅导员岗位的四年,她先后带了两届共800多名学生,这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周煜,因冲进火场救火而获“感动昌航”的魏金彪、廖兴华、姚鑫剑、龚宗贵,因品学兼优而获“感动昌航”提名的李全,见义勇为救助同学的李伟……每当曾殊青累了倦了的时候,他们的笑脸总是一个个的浮现在她的脑海中,激励着她继续前进。

学子教育,要用心,更要有爱

“过去做辅导员,更多是用心,做了父母之后,我觉得还应该有爱。”曾殊青总是用父母之心去面对“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目光所及都是“孩子们”的琐碎日常。“为啥生病不告诉我?”“怎么又瘦了?”“最近遇到什么烦心事儿了吗?”“这学期表现不错,拿到奖学金好好犒劳犒劳自己!”……她总是用爱去呵护学生成长,用爱去撼动学生心灵,也让爱在学生中传递。

在曾殊青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位已经学业预警、即将留级,并且有些叛逆的学生,叫周自强(化名)。为了帮他走出“困境”,曾殊青经常“盯着”这个孩子,一有机会就在他面前“唠唠叨叨”,一发现他思想有波动就立马找来“苦口婆心”,并且主动帮他联系老师,进行指导。一次次鼓励,一回回监督,一天天叮嘱,曾殊青自己都不记得已经同周自强聊了多少次天,谈了多少次话。终于,经过一年努力,他开始改变了,每天泡在图书馆认真复习,不仅通过了大部分重修科目,而且主动关心班级和同学,还当上了班干部。

“自强最让我感动的不仅在于他的转变,更在于他的爆发。”2020年春天,疫情突如其来。作为学院唯一留在南昌的辅导员,曾殊青的假期提前结束,并承担起了紧急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任,网络渠道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全面排查学生情况,在短短3个小时内就将全院学生寒假去向、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排查清楚,并每天组织学生健康打卡,直到确定学生全部健康后才去休息。当得知一名湖北籍学生因疫情而心理焦虑时,她多次通过电话积极与该生沟通,耐心引导他树立乐观心态,并主动与其父母联系,关心其家庭情况。在了解到学生家庭的困难时,曾殊青还积极对接学校,为他及家人争取各种帮助。

在曾殊青的带动下,自强也行动了。他积极参与学院教师创建的“南昌航空大学武汉物资支援募集群”,在短短48小时,聚集290人,募集1万多资金,购买了666个N95口罩第一时间捐给了疫情地区,并将剩余2000多元善款以“南昌航空大学学子及社会青年志愿者”名义捐往武汉市慈善总会,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刻,自强贡献了一份南航学子的爱心。面对他人对募捐的质疑,自强不停地回复、解释、说明,一一消除他人的疑虑。事后,有人问他“要说那么多话,解释那么多遍,你烦吗?”周自强笑了笑说,“和曾老师对我说的话比起来,这一点都不多。”

如果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曾殊青就是那一棵树、一朵云。她主动放弃管理职务,潜心辅导员岗位,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孩子们”,茂盛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