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江西热土 献身航空事业
——鲁世强教授的科研创新之路
鲁世强教授,1962年2月出生,博士(后),南昌航空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首届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理事,江西省塑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模具工业协会委员。先后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大学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聘为博士生导师,被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培训中心聘为兼职教授。他还是南昌航空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及“先进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校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负责人。
鲁世强教授1985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随后在江西轴承厂从事热处理技术工作3年;1991年6月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后,怀着献身航空事业的强烈愿望一直在我校材料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3月-2003年3月在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寂寞与枯燥往往是科学研究的代名词。自从献身航空教育事业的那一天起,鲁世强教授夜以继日工作,已经没有白天黑夜之分,长年没有节假日。他说,节假日是我做研究最宝贵的时间,因为这时候少了很多琐事。由于经常深夜才回家,为了不影响楼栋管理员的工作,他主动要求申请了一把实验楼大门的钥匙。他以“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信念,在事业的开拓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在M楼,时常可以看到,整栋大楼都熄灯了、四周一片寂静,而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这时候,请你放慢脚步,不要打搅一颗思考的灵魂!
鲁世强教授以赤诚的爱国之心深深扎根于江西这块热土中,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化在祖国航空事业的强盛之中,以一个科学家勇于探索的奉献精神在他所钟爱的材料科学领域,独辟蹊径,勇挑重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历年来他主持和参与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国家863、国防973、航空型号、航空预研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主持和参与研究的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基金课题和横向课题等9项。近10年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金属学报》、《机械工程学报》、《航空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被SCI收录20篇,EI收录28篇。
鲁世强教授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金属物理冶金、材料组织控制与改性、新材料研制与开发、粉末冶金技术、塑性加工理论及新工艺、塑性变形力学、有限元模拟仿真、透射和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等微观分析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学术价值,部分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企业中获得应用。鲁世强教授十分注重理论基础的研究,他从丰富的实践中提炼出一系列科学问题。经过多年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已完成的航空型号《10A紧固件材料应用研究-MP159合金紧固件研制》的课题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电子衍射花样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准确地获悉了MP159高温合金在冷变形加工和时效强化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演变规律,提出了与国外学者不同的强化机理模型,在该强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和优化了MP159高温合金紧固件的热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10A工程的MP159高温合金紧固件的热成型加工,与某航空企业联合生产出了我国近期研制开发的某先进航空发动机上急需的紧固件零件,装机使用后经检测合格,解决了以往在生产中难以成型及强度性能指标达不到技术要求的难题。这些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他后来步入高温结构材料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磨一剑,鲁世强教授抵制了学术界的浮躁风,他深信,科学的道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在胜利面前没有止步,以一股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锐气,与课题组同事一道在已完成的航空预研课题《以粘塑性材料为传力介质的板料半模成型工艺》中,开发了一种可提高板料成型性能,特别适合低塑性、高强度难变形材料且形状奇异零件成型的板料特种半模成型新工艺,该工艺具有模具成本低、通用性强、产品精度高等优点。利用该工艺已成功地生产出了某新型直升机上的四种由硬铝和不锈钢难变形材料制作的摩擦碗形零件,并装机使用。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为我国新型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鲁世强教授所做的这些工作,与其说是其辛勤汗水的结晶,不如说是他用心血凝铸而成。
金属间化合物的优异高温性能引人注目,但室温脆性没有解决,各国都在竞相研究寻找提高其断裂韧性的新途径。2005年,鲁世强教授根据航空发动机对超高温材料的需求及国际上航空高温结构材料的发展趋势,决心开拓Laves相NbCr2金属间化合物的新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高强高韧Laves相NbCr2基合金的机械活化反应合成及其氧化行为的研究”,打响了艰难的第一炮。“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鲁世强教授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团结拼搏,共同攻关,在高温结构材料领域展开了一场高水平的攻坚战。作为学术带头人、重大项目的主持者,无论从项目前期广泛的调研、周密的资料准备、精心的方案构思,还是到现场进行艰辛的设备调试,实验结果分析,理论数据的推导,他都是那样的严格认真,那样的一丝不苟。研究成果已经部分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受到国际关注。
十余年的汗水汇成一条河流叫人生,十余年的辛勤凝成一种精神叫执着。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科学的道路上势如破竹,取得一项项骄人的成绩。严谨的治学思想﹑辩证的治学观点﹑创新的治学态度结出累累硕果:先后荣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果喜教育奖励基金会优秀教师三等奖、南昌航空大学“昌航之春”科技奖;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鲁世强教授不仅在科研上成绩斐然,同时也是一位治学严谨、学养深厚、境界高远的良师。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积极主动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历年来,先后系统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了《有限元方法》、《金属塑性成型仿真技术》、《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锻造工艺学》等11门课程。他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讲课准备充分,信息量大,深入浅出,善于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他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培养课题组浓厚的学术气氛。而且,严把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关,总是和研究生一起逐字逐句推敲论文,反复修改,要求论文要有新的观点及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生说,鲁老师指导的论文连文字语法、标点符号也不能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年,鲁世强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鲁世强教授的身上,闪耀着对事业倾心热爱的敬业精神,对科学真理不懈探索的创新精神,对工作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